首页 > 酒店新闻 > 公司新闻

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从0到1 浅谈“垄断”之道

发布时间:2025-10-15 18:06:21    次浏览

最近由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所著的《从0到1》这本开启商业与未来秘密的书籍,在IT业界反响很大。在高通被中国政府高调反垄断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书中所说:“失败的公司才竞争,成功的公司只垄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所谓垄断,也就是说一个公司的产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比如英特尔之于电脑CPU的垄断、比如微软之于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比如谷歌之于全球搜索的垄断、比如ARM之于嵌入式MCU技术的垄断和高通之于手机整机解决方案的垄断。有些公司的垄断地位的形成,是因为国家政策方面的因素而达成的,比如百度之于国内市场(谷歌退出大陆市场)、新浪微博之于国内市场(推特被墙)、中石油、中石化之于国内油品市场等等。这种所谓的垄断有些胜之不武,是我们应该鄙夷的。有些公司的垄断地位,虽然在激烈的拼杀中,形成了所谓的垄断,但是借助人的阴暗面或弱点而达成,比如PC游戏、网游、手游等等,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也是不可取的。更有些公司借助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手段打击竞争对手,获得了市场的垄断,这更应是明令禁止和抛弃的。垄断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扼杀了创新和技术进步,比如早期的浏览器市场,IE的市场份额一骑绝尘,并且是靠Windows的垄断地位,用捆绑的策略扼杀网景而获得的,导致了以后十多年内IE一直变化不大,没有多少创新可言。很明显,彼得?蒂尔在《从0到1》所指的垄断,是“依靠新的技术创新形成的垄断不仅在内部完成了良性循环,在外部性上也存在巨大的价值”式的企业垄断。英特尔之于电脑CPU的垄断,是在和众多CPU厂商激烈拼杀中,其技术优势遥遥领先所获得的,更是将摩尔定律的神话延续了很多年,这种垄断是值得称道的。苹果公司的产品虽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没有处在垄断定位,但是在高端手机市场和众多果迷心中是垄断的,但是这种垄断地位的形成,是靠自身对产品最完美的诠释所获得的,这种垄断也是值得我们所尊重的。高通公司虽然也是靠技术优势获得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的,但是靠这种垄断地位,绑架合作厂商,收取不合理的专利费用,是应该受到反垄断惩罚的。彼得?蒂尔关于“失败的公司才竞争,成功的公司只垄断”,如果只理解成垄断的公司都没有竞争,或没有经历过竞争,那么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很多垄断地位的形成,特别是早期往往伴随了血雨腥风式的竞争,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成功的最高境界,是在竞争过程中,让竞争对手放弃了竞争,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比如微软在PC操作系统上的成功、比如QQ在社交领域即时通信上的成功、比如淘宝在C2C在线购物市场上的成功。 但是我想,彼得?蒂尔心中所推崇的公司垄断地位的形成,其实是希望因技术遥遥领先或市场空白切入点的选择上,抑或综合利用已有资源上有特别之道。比如谷歌在搜索领域的巨大成功、Facebook在社交网络领域的成功、微信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成功和京东在电子商务上的成功。但是垄断定位形成之后,并不是说这个公司就安然无忧了,其实在平静的湖面之下,危机四伏。稍有不慎,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比如柯达公司虽然在胶卷市场在全球垄断地位不可撼动,但是在后来的数码电子设备方面的不思进取,导致了灭顶之灾。诺基亚公司在全球功能机市场是绝对的王者,但是在智能手机领域投入不够,导致其手机市场的垄断地位轰然倒塌。微软对移动操作系统准备不足,让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后来居上,到现在也处于苦苦挣扎之中。所以对于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要居安思危,更是要敢于革自己的命,方能迎来更长久的成功。比如早期的英特尔公司虽然在存储领域占有垄断地位,但是其看到CPU市场更长久的未来,毅然投入到CPU的研发之中,才有了今天的成功。但是同样是英特尔公司,在CPU方面抱着“向前兼容”理念,让Atom芯片背着枷锁而跳舞,在全球嵌入式芯片的市场,让ARM的芯片独领风骚。同样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背着兼容Windows操作风格的负担,让微软的移动操作系统远远落后于专为移动设备而设计的iOS和安卓系统。相反谷歌却是让人称道,其在保持自己在搜索领域优势的基础上,不仅成功推出了安卓操作系统,目前又在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提前布局。作为一个创业型的技术公司,又如何在全球众多的成功或者垄断公司的夹缝中成长并壮大起来呢?其“垄断”之道是什么呢?其实谷歌和AR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谷歌并没有在微软优势的操作系统领域发力,而是独辟蹊径,在搜索领域一技独秀,在搜索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取代了微软,并且现在又觊觎微软的桌面系统的市场地位。ARM公司在早期其实有些郁郁不得志,时值英特尔在PC领域如日中天之时,让ARM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憾。ARM公司避开了英特尔CPU性能这个巨大的优势,在功耗方面下足了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移动互联的时代,ARM的芯片全球开花,并且推出的Cortex-A系列高性能低功耗芯片,对英特尔的工作站和服务器的CPU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通俗地讲,所谓的垄断,就是让人没有其他选择,或者选择的代价太高,除了一些政治强权上的因素,让人不得不选之外。选择的代价是更值得我们所关注的,而在选择的代价上增加砝码,莫过于生态系统的构建。比如微软的生态,相对于英特尔单一CPU芯片市场,微软会活的更为长久,Wintel联盟其实英特尔更依赖微软。苹果和安卓的成功,也是其在打造生态上不遗余力,所以这些公司近乎不得不成功,因为更多的公司因你而成功。下面我以更为熟悉的嵌入式领域浅谈一下,电子芯片领域的公司如何形成自己相对长久的垄断地位。ARM公司除了不断推出新架构的芯片架构外,更是在生态建设方面不遗余力。虽然ARM已经拥有了RVDS ARM芯片开发工具,但是同时又收购了Keil MDK工具,可以让早期熟悉8位或16位其它架构芯片的开发的人员顺利过渡到ARM Cortex-M系列的开发上来。除此之外,ARM公司Cortex系列的芯片对芯片厂商有更大的约束力,让各大芯片厂商的差异化越来越小,并且大力推行ARM Cortex? 微控制器软件接口标准CMSIS和基于此的mbed OS系统,结合前段时间收购的芬兰物联网软件创业公司Sensinode的NanoStack和NanoService产品,全力打造物联网开发生态,让ARM芯片在未来将有很大发展空间的物联网领域深深扎根。但是ARM的成功,却让那些ARM芯片生产公司处境相对艰难,早期各大芯片厂商其实也有自己的生态系统,除了提供芯片,还提供开发工具。但是随着ARM公司的发展,学习ARM开发技术的人越来越多,让芯片厂商处于加入则会激烈竞争,不加入则被边缘化的困境。随着当前Cortex架构的ARM芯片大行其道,各大厂商的芯片越来越同质化,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但是各大芯片厂商各有努力,意法半导体(ST)公司最早切入Cortex芯片市场,其在大陆市场的份额占一半以上,ST除了积极加入ARM的生态系统外,还大力推广自己的软件开发生态,如最近大力宣传的STM32Cube技术,可以可视化地自动生成代码、STM32Cube中间件库,更方便集成和应用,可以让用户的忠诚度和选择代价更高。恩智浦是后来者,在低功耗方面发力,但是优势不是很明显,所以最近和同样在Cortex芯片领域发展不是太好的飞思卡尔半导体合并,以求用大的体量,来谋求发展。用三国演义开篇的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结语,凡事都是由弱变强,盛极而衰,世事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永远的成功者,我们目前所做的所有努力,只是让成功这个光环,延续的更为长久一些而已。作者介绍:刘洪峰,网名叶帆,叶帆科技创始人兼CEO,前微软(中国).NET Micro Framework开发团队成员,微软全球最有价值专家(MVP),CSDN十大MVB。以微软.NET MF系统为核心,研发了物联网智能网关、YFIOs和YFHMI等物联网中间件软硬件平台。